2017年淮安市发展改革系统“十大新闻”1. 调研成果全面转化。实施10个年度重点调研课题,深入研究中心城市“一市一策”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路径研究、涟水机场盈亏状况分析等重大课题,重点中心镇建设调研报告、发展新型经济系列调研报告先后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,并在淮安通讯刊发。出台聚焦富民18条、培育创建特色小镇25条、促进投资发展36条政策等近20份重量级文件。 2. 重大战略快速落地。制定“十三五”时期对接重大战略规划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计划和年度计划。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审批。全省率先签署沿海发展投资基金合伙协议,8个项目列入首批投资计划,43个项目列入省沿海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库,荣获沿海发展工作先进集体。 3. “一区两带”建设加快推进。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、淮河生态经济带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,高质量完成江淮生态经济区、大运河文化带基础研究报告,安排3名同志赴国家和省参与规划(基础研究报告)编制,有效推动“淮安元素”融入国家和省规划(基础研究报告),相关做法得到市委主要领导肯定和表扬。 4. 重大项目建设势头强劲。开展市级层面月度督查会办、半年督查推进和2次系统项目督查(稽察)行动月。22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178亿元、增长13.1%。宁淮铁路初步列入长三角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,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叠加实施二级航道工程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,争取民航基金1.7亿元。 5. 服务业发展质效提升。建成“4+3”服务业特色产业监测系统、微信公众平台,发布“4+3”服务业特色产业发展蓝皮书(2016),组织服务业领导小组对200个超5000万元项目开展拉网式督查,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.9%,其中“4+3”特色服务业占比77.1%,提高1个百分点。荣获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先进单位。 6. 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蹄疾步稳。“多规合一”试点工作成为全国样板,“多规合一”空间信息技术平台上线运行,荣获2017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“优秀工程金奖”,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专题报道。高沟镇列入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,盱眙龙虾小镇入选首批省级特色小镇,河工风情小镇等3个小镇列入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培育名单,缘来小镇等3个小镇作为省级产业类小镇进行培育。 7. 区域合作成果丰硕。成功承办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7次市长联席会,牵头成立长三角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。宁淮挂钩深度合作规划(2017-2030年)获批实施,宁淮新兴产业科技园纳入省南北共建园区。获批省军民融合发展引导资金396万元。援疆工作取得新成效,与铁岭市对口交流合作全面启动。 8. 生态文明迈上台阶。组织修编主体功能区规划,编制生态文旅水城、洪泽湖生态经济区和古淮河保护规划。全省率先明确碳排放峰值年限。完成“地条钢”违法生产企业整治任务。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完成中期评估,金湖、洪泽经济开发区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通过验收,淮安工业园区创成省级“城市矿产”示范试点基地。15个风电项目获省市批复,其中4个获省发改委核准。获批光伏项目建设规模100MW。 9. 市场准入机制建立。制定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7年版和2018-2020年版,2018-2020年版目录分鼓励类和限制类两大类,鼓励类(正面清单)按产业分类共179个,其中:一产6个,二产40个,三产133个;按行业分类,大类51个,中类147个,小类336个。限制类(负面清单)按产业分类共61个,其中:一产2个,二产47个,三产12个;按行业分类,大类29个,中类60个,小类128个,切实把好项目引进准入关,从源头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。 10. 发改队伍活力增强。推进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,开展系统改革创新深化年、系统联动拓展年、队伍素质跃升年“三个年”建设,实施第三届道德模范评比、第三届文体运动会等30余项特色活动,举办《发改讲坛》6期、《道德讲堂》4期、培训班10余期。启动全国文明单位创建,优选系统11名同志上挂、下派,“三进三帮”“工间操”经验在全市推广,荣获省级“先进机关党委”(三年一评、全市唯一)、信息系统优秀成果奖和市双拥模范单位、101%服务十大品牌、微党课一等奖,夺得年度第一次流动红旗。淮阴区发展改革委荣获全省系统先进集体。 |